文化“福”旅|环球热资讯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2023-05-12 17:13:47

道教讲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这种淡泊、兼容的精神价值沉淀在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中,融合在衣食住行的生活哲理中,而茶文化与道家思想,是共生共长的关系。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资料图】

“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叶看福建。”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丰沛的降雨和充足的光照带来了优越的产茶条件,加之福建人民的辛勤耕作劳动,使福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茶叶之乡。

茶来自于自然,淬炼于匠人之手。“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与道家的理念不谋而合,而这也是福建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

客家土楼、莆田木雕、福鼎白茶,皆讲究自然与人文的调和,又尽显闽人的智慧和创新,造就了多元的文化品牌,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八闽文化内涵的独特表达。

01

因茶兴业 文化萌芽

福建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80%以上,素有“东南山国”“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俗话说,“高山出好茶”,茶树的生长对降水量、温差等有着苛刻的要求;所以,青山延绵的福建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名地。

福建“茶文化”的声名远扬,以至于一提到福建人,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爱喝茶。《茶叶战争》中甚至写到“有烟火的地方,就有福建人在卖茶。”

图:南平武夷山茶园/南平市宣传部供图

占尽天时和地利的八闽大地是产茶的沃土,但人和,才是茶产业兴旺发展的关键之处。

从一片青叶到一杯好茶,凝聚了制茶手艺人最纯粹的“匠心”。

汉代时期,茉莉花远渡重洋传入我国;北宋时期,因独特的品质盛极一时。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独特,需要通过平、抖、蹚、拜、烘、窨、提七道工序;并不断地重复窨制,最多可窨九次,来实现“茶吸花香,花增茶味”。

“90年代,茉莉花茶最低跌到几块钱一斤,沦为低档茶,不少老百姓都把茉莉花砍掉、铲掉种别的。我家六代做茶,不想放弃,就开始努力寻找改良方式。”简单几句话的背后是三十多年的艰辛付出。春伦集团傅天龙深谙茉莉花茶的制茶之道,他认为,茉莉花茶传承千年,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品质都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要坚持将每一泡茉莉花茶做到极致。最终,他打破传统制茶人认为茉莉花茶做到四窨、五窨就到顶的观念,“茉莉针王”甚至做到了“九窨一提”。

图:春伦集团-茉莉花茶窨制过程

生态制茶,品质优先。科技赋能“古法”是闽人制茶的秘诀,也是匠心精神的延续。

漳平水仙茶的核心要义是尽量保持它原有的味道。水仙茶是小乔木,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空间才能长得好。

福建大用漳平水仙茶生产基地坚持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提出的“一分茶园三分养护”的理念,以“梅花桩”布局,依照“等高梯层、心土筑垦、表土回园、保水回沟”等要求开发建设,保障茶树的良好生长环境;通过研发“复合微生态制剂茶叶种植应用”、“复合微生物促进茶叶农残降解”等多项自有核心技术,并采用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技术等技术,成功做到有机茶叶的高效率、可持续生产,同时实现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保障茶叶品质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这样制作出来的水仙茶,喝过以后唇齿留香,回味生津。

图:福建大用漳平水仙茶生产基地

匠心需延续,好茶也需传承。为了让茶香飘至万家,闽茶人们在种植和工艺上不断地探索提升。只有提高了茶产量,大家才都有机会喝上茶。

在不断地尝试中,闽人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提升茶产量的种植方法,不同茶树品种对于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十分突出。优良茶种要比一般品种产量多,因此,茶农们选择更为优质的茶种进行种植。修剪是茶树管理中最重要的技术。根据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则,结合不同生态环境和种植方式、茶树种类来选择合适的修剪方式,能使得茶树更为营养的生长,从而提高产值……

为了能够确保科学种植方法的严格使用,切实地提高茶产量,茶商们又开始了尝试。例如,春伦集团就在生产管理上采用强有力的军事化管理,同时,搭配自动化、洁净化的茶叶生产线保证生产效率,不断扩大生产基地提高产量。

图:春伦集团-自动化生产线

如今,福建的“茶”规模庞大:已实现茶产量第一、茶综合产值第一、茶出口量第一,成长为中国茶行业领头羊,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以茶富民”饱含着福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产业兴旺,才能通过上下游带动一片叶子一朵花。”春伦集团通过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的模式,将单户生产的茶农组织起来,带动周边十几万亩茶园的发展以及十万余名茶农的就业,形成了“春伦模式”。2021年,“春伦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让家家户户都能“好好喝杯茶”。

图:春伦集团-与当地茶农交流

凭借着这样纯粹的“匠心”与对品质的执着,闽人成功让茶成为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

02

智造好茶 数字新生

我国是世界第一茶叶大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六成,毛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茶叶消费量超世界的四成,出口额世界第一。

尽管闽人对茶种植有着千年如一日的热情,但要保持茶叶产能持续增长,单靠人力是远远不够的。

茶园一般都在山上,山路陡峭,坡度高。在过去,农忙时运工具、肥料只能靠人工背,既耗时又耗力,还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有了科技的加持,对高山茶园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

图:大田江山美人茶庄园

大田江山美人茶业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实现精准、科学的茶叶种植,给茶园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茶园种植区、茶叶加工区安装环境采集传感器及可视监控设备,实现茶叶种植情况和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采集,通过分析采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茶叶种植数据,智慧茶园平台可以实现茶叶长势监测、采摘预测与虫情测报、土壤及水肥管理、防冻害管理等功能,为种植防控决策、茶园植保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改善了以往传统种植的“看天吃饭”。

图:大田江山美人茶园智慧管理系统

“种得好”不一定“喝得好”。从茶叶产出到送入茶客口中,仍有一段漫长过程。

茶叶吸湿、附味性强,若贮存稍有不当,就会在短时期内失去风味,而且愈是轻发酵高清香的名贵茶叶,愈是难以保存。

为了解决茶叶贮存的问题,不论是茶客还是茶商,从未停止过探索:将茶叶以锡罐密封性,防止水汽和异味的进入;严格控制茶叶含水率,防止受潮变质;保证储存环境的干燥、常温,储存底板用木架支撑……

图:六妙股份-炭焙车间

种种手段是爱茶人士在不断的贮存失败经验中总结而来,然而力有不逮,受环境、自然等因素的制约,湿度如何时刻保持、存放环境如何一直符合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茶的品质,闽人也一直在寻求着解决之路。

终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闽人的不懈探索,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六妙股份在传承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同时,便开创了中国首家数字化白茶智慧茶窖——中国白茶窖。通过智能专业化的生态仓储管理系统,严格执行白茶科学窖藏标准,让储茶空间保持避光、恒温恒湿、通风干燥、高度洁净无异味……以此达到茶叶储藏的最佳环境指标,更好地保证茶的风味。

图:六妙股份-中国白茶窖

03

“茶+” 尽显东方美学

小小茶叶,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我国有茶叶类商标5万多个,但大部分缺乏市场影响力。当前,消费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者趋向于追求高品质、大品牌的产品;因此打响“闽茶”品牌才能将茶产业扩大。

目前,品牌意识已经在福建茶商中扎根发芽,提升茶品质,打响茶品牌,已经成为了共识。福鼎白茶、武夷大红袍等带有八闽大地独特烙印的茶品牌蜚声天下。为了进一步加快茶市场多元化、茶品牌国际化,推动茶文化向外拓展,闽人仍在不断进行着自己的努力。

2016年以来,福建举办多场“闽茶海丝行”活动,先后赴欧洲、亚洲等14个国家和中国香港特区,通过举办专场推介、品茗茶会,组团参加国际茶展等方式,向世界各地爱茶人士讲述福建茶叶的故事,展现福建茶叶的迷人魅力。

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

为了“喝杯好茶”,智慧的闽人不仅在茶的风味上苦下功夫,更将“好茶配好器”贯彻到底。

福建的德化窑制作的茶具做工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不仅显茶色,更显茶味。自宋元之时起,德化窑茶器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茶相伴,飘洋过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其介绍到世界各地。如今,德瓷天下也助力推动“白瓷”和“茶”的产业结合,焕发新魅力。德化白瓷如此纯洁、高亮度和高白度,和清澈的茶汤相辅相成,将“喝茶”变成了“品茶”,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

图:德瓷天下白瓷茶具

品茶者在品茶时对环境和氛围有所要求,醉翁之意不在“茶”,更在自然雅趣。

茶室的诞生就是品茶之风盛行的产物,茶在东晋时期以“茶摊”这样的流动摊贩的贸易形式出现,随走随卖,美其名曰“提壶弼茗”,慢慢就形成了茶室经营的雏形。

唐朝时期因经济贸易的开放往来,以及政治、文化相对高度发展,茶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迎来了发展机遇,出现“茗铺”这类固定的饮茶贸易场所。

到了宋代,茶叶经济兴盛繁荣,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代的茶室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功能,既有着文人的风雅、皇室的奢华,又有着民间的质朴,无不展现着兼容并包的东方美学。

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流畅细致的纹理雕花,茶室的东方美学都在这一件件传统工艺制作的中式家具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无榫卯,不红木”,发轫于莆田仙游的大东方古典“仙作”家具,大东方古典将传统的榫卯结构与红木相结合的设计运用于茶室之中,这种装修仿佛又回到了自然界中去,营造出身临于自然中,怡然自在,茶香环绕的空间氛围。除此之外,还融雕刻艺术于现代家具,赋予静止的木头无限活力,传承了古典中式红木家居文化。

图:大东方古典“仙作”家具

一块雕花板,一把雕刻刀,普普通通的几样工具,在“仙作”艺人的创作下,凝固着众多文化哲思。掠过那一件件精妙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时光中“仙作”家具的文化之魅,艺术之美。

“仙作”家具展现了福建非遗文化的精妙之处,除了红木家具,寿山石雕也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的雕刻技艺与精华。

寿山石雕所用的原料,来自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寿山石雕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福建茶产业在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延伸出茶景观、茶文化、茶工艺、茶产品等丰富内涵,文化之美为茶产业注入灵魂,使茶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底蕴不断加深。

随着近年来,“文化+旅游”的产业形式不断受人热捧,福建茶商们再出创意:将“茶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纵深发展茶产业,同时赋予旅游业新的内涵。

图:泽悟-茶旅

武夷山素有“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之美誉,传统旅游可能只着重于武夷的山水,而当茶融入了山水,方可尽显武夷独特魅力。泽悟推出“茶+旅游”形式,让茶文化与文化旅游在不断地交融互动之中,彼此赋予了新的活力。

茶,不仅是福建人流在血液里的一种饮品,它也是福建传统文化的缩影。福建茶业的不断探索、尝试、突破、更新,将对“茶”的理想追求转化成“茶产业”的发展动力,壮大福建茶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这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福建人挖掘八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对八闽文化进行发掘、转化和利用,不断推动福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不同时代绽放魅力和光彩。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